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湖州市文广新局(文物局)主办、湖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承办、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合作的“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暨钱山漾遗址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1月14—16日在湖州隆重召开。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报社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山东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山东、河南、湖南、湖北、江苏、上海、江西、安徽和浙江等省(直辖市)考古文博机构的6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将“钱山漾一期文化遗存” 正式命名为“钱山漾文化”。
钱山漾遗址是湖州人慎微之先生于1934年夏发现的,今年距离慎微之发现钱山漾遗址刚好是80周年,我们在此举办这个会议,也是对慎微之先生最好的纪念。1956年和1958年,原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遗址进行了第一、二次发掘。1961年,遗址被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公布为浙江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和200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湖州市博物馆联合又对遗址进行了第三、四次发掘,2005年发掘时就区分出钱山漾一期和二期两期史前遗存,年代均晚于良渚文化。2006年6月15—16日,在上海松江召开的“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暨广富林遗存研讨会”上,张忠培先生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提出可以将”广富林遗存”命名为广富林文化,将重新认识的“钱山漾一期文化遗存”直接命名为钱山漾文化。会议开始之前,《钱山漾——第三、四次发掘报告》也已出版,为我们深入研究钱山漾文化提供了大量的考古学材料。
讨会开幕式是由湖州市文广新局(文物局)宋捷局长主持的。湖州市人民政府闵云副市长和浙江省文物局吴志强副局长先后致开幕词。出席开幕式的有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考古学原理事长张忠培教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教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执行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院长赵辉教授等。开幕式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丁品研究员、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陈杰研究员和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宫希成研究员分别结合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和安徽歙县新洲遗址等作了主旨演讲。然后,与会专家仔细观摩了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第三、四次发掘、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和浙江绍兴仙人山遗址等出土的文物。
下午的研讨会重点围绕“钱山漾文化”的命名和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等学术问题展开。与会代表发言踊跃,会场学术气氛浓厚。关于“钱山漾文化”的命名,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从器物组合及其特征、分布范围来看,“钱山漾一期文化遗存”作为一个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已经比较清晰,文化面貌独特并有充分的考古地层学证据,因而支持将“钱山漾一期文化遗存”正式命名为“钱山漾文化”。关于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与会专家也一致认为,“钱山漾文化”的发现和重新认识意义深远,它与年代稍晚的“广富林文化”一起可填补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原序列中从良渚文化到马桥文化之间存在的缺环,对于环太湖地区史前考古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阶段性意义的成果。也有专家对钱山漾文化的谱系、区域差异及钱山漾文化中的北方龙山文化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同时有专家指出,钱山漾遗址作为一个包含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三个发展阶段遗存的重要遗址,应大力保护、利用和宣传。张忠培先生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学术研究是一个不断在前进中困惑、困惑中前进的过程。2006年至今在长江下游地区学术研究上前进不少,标志就是《钱山漾——第三、四次发掘报告》的出版,同时重申将钱山漾一期文化遗存命名为钱山漾文化的必要性,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的发现为环太湖地区的史前序列的研究新搭建了一个平台,使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考古学术研究踏入了新的阶段。同时他还指出,钱山漾文化的谱系等问题仍有待继续深入研究。(来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