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景德镇陶瓷学院共同主办,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会和景德镇陶瓷学院古陶瓷研究所共同承办的“2012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已顺利结束。会议期间,与会的各国专家学者发表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现场气氛活跃、交流研讨热烈。这其中有两大亮点值得关注。
亮点之一:新面孔?新血液:
会议期间,格外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是:在本届会上出现了许多新面孔。这些面孔中既有首次获悉研讨会举办、业已成名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也有刚刚崭露头角的国内外青年学者。不论年龄、国籍与研究方向,他们都显示出对于古陶瓷研究极大的热情。虽然这些来自国内,以及美、英、德、法、俄、韩、泰国、日本、荷兰、智利、土耳其、意大利、柬埔寨等国的专家学者初来乍到,但他们都很快就融入到大会的氛围之中。他们和老一辈的专家学者一起,在会场内积极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同时也主动与同行进行交流。比如:初次参会的台湾大学韦文诚教授,频频在大会报告的问答阶段进行提问,与许多学者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另外,此次会上,青年学者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他们发表了各自在科学技术检测、文物保护材料研究、外销瓷研究等领域里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独特见解,引起了在场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大家纷纷进行提问和交流。尽管年纪尚轻,但才思敏捷、对答如流、专注学术,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成为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队伍的主要力量。
的确,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加入,标志着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的影响力在日益扩大,而越来越多青年学者的加入,更标志着古陶瓷科学研究的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古陶瓷科学研究将生机勃勃、后继有人。
亮点之二:参观考察,获益匪浅:
此次会议的另一大亮点则是大会组织的参观考察。在大会期间,组织了全体代表参观了景德镇市内的明代御窑遗址,以及设在其内的陶瓷博物馆和明代官窑瓷器陈列馆。会后,部分参会代表又参观考察了景德镇的瑶里古窑遗址、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江西省博物馆、吉州永和古窑遗址、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等处。如果说会议期间的参观,使代表们从那些遗存的残垣断壁和破损修复的珍稀明代青花瓷器中,初识景德镇明代御窑当年辉煌盛况,并为我国古人精湛的制瓷工艺而赞叹自豪,那么会后的专业参观考察,则使参加者们着实地感受到:古代景德镇作为世界陶瓷器制作中心是毋庸置疑的,而古吉州窑瓷器的独特魅力和制作方法的探究,更令大家视野一亮,兴致盎然。在江西省博物馆,代表们近距离观赏了江西省古代烧制的各类陶瓷精品。在景德镇瑶里绕南和吉安县永和镇,代表们参观古窑遗址时,则有机会接触到的遗址残留的陶瓷碎片。面对斜长的古龙窑遗址和俯首皆是的碎瓷片,大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年长者尽管步履蹒跚,但仍锲而不舍,慢慢行走于小坡上。年轻者则疾步如飞,爬坡而上,时而捡起瓷片仔细观察,时而拿起相机记录着珍贵的资料。沉寂已久的古老遗址也因他们的专业与热情再次活跃起来。
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和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参观时,大家见识了古代制瓷工艺在当代的保护、传承与复原情况。古窑村的民间艺人遵循古法的制瓷工艺为大家提供了考察古代制瓷工艺的活样板。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仿制的木叶天目盏,则为大家提供了复制古代制瓷工艺的新思路。考察期间,还举行了“吉州古窑瓷器座谈会”。座谈会上,江西省考古研究所专家和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的专家作了有关吉州窑遗址及吉州窑瓷器方面的专题介绍。会上,还特别展示了近年从吉州窑出土的各类陶瓷碎片。在座的代表们一边全神贯注聆听专家介绍,一边在认真做记录,并不时地观摩桌上摆放的瓷片。仔细揣摩,时而提问,时而讨论。此次会议的参观考察,为参会代表们提供了近距离接触景德镇和吉州窑陶瓷的机会,也为中外会议代表们提供了直接对话交流的平台,是大会研讨交流、拓展影响力的有效补充。(陈思稿)